(2025年05月09日)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惠小勇 李偉
“桃花源”是一個承載中國人千年理想的精神符號。當你聽說有一個地方,從場景、地名演變到距南陽郡的遠近,都與陶淵明《桃花源記》里的描述吻合時,是否會生發(fā)一探究竟的沖動?
近日,筆者深入湖北省十堰市竹山縣武陵峽腹地源頭,在這片被傳為“桃花源”原型的神秘峽谷中,尋訪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
山形水勢神似桃花源
清晨,我們從竹山縣城出發(fā),經(jīng)春秋時的庸國故地上庸古鎮(zhèn),沿著古稱“武陵河”的漢江最大支流堵河“緣溪”而上。
河谷碧水深流,兩岸青山如黛。車行一個半小時后,抵達官渡鎮(zhèn)的武陵峽桃花源碼頭。這里是另一條河流瓦滄河匯入堵河的渡口,也曾是川鄂古鹽道上的一個重要驛站,距神農(nóng)架大九湖景區(qū)僅60多公里。
乘船溯瓦滄河而上,山形愈發(fā)險峻,因著松樹林電站的蓄水,兩岸刀削斧劈般的懸崖峭壁倒映在幽深的水面上,平添了一道水中景觀。微風輕拂間,來到武陵峽口的中柱峰,輕舟擺動,留下一道白色的浪花,自此進入全長33公里的武陵峽。
武陵峽的地名古已有之,同行的竹山縣政協(xié)主席龔世華在20余年間數(shù)十次探訪過峽谷全程。他說,武陵峽平均深度達1000米以上,平均寬度在5米左右,最狹窄的地方僅容一人通過,是華中地區(qū)最深、最窄的奇特大峽谷,在地質(zhì)史上是古老造山運動留下的斷裂帶,我國著名地質(zhì)學家李四光將這一區(qū)域命名為青峰斷裂帶。
船繞過中柱峰不遠,便來到了青天一線的頭道峽,峽口兩岸峭壁猶如半掩石門,鎖住峽谷,水面剛好容一船通過。龔世華告訴我們,在水面抬升之前,這一段的峽谷不足兩米寬,兩邊是數(shù)百米高的絕壁,抬頭仰望,僅能見一線天光,好似陶淵明所寫“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感嘆大自然鬼斧神工之際,不覺已到碼頭,只能上岸沿一條掛壁公路一樣的百余米隧道步行,正所謂“初極狹,才通人”。出隧道后,一條碎石路伸向前方,路邊蘭草叢生,桑竹成林,忽見一塊巨石橫臥水中央,河水變淺,有“林盡水源”之感。復行數(shù)十步,眼前豁然開朗,出現(xiàn)一片平坦的谷地,整齊的農(nóng)田狀如棋盤,裊裊炊煙間,阡陌縱橫,有農(nóng)戶家散養(yǎng)的土雞,三五成群在田地覓食,儼然《桃花源記》中“土地平曠,屋舍儼然”的景象。而環(huán)顧四周,高山聳立,堪稱“絕境”。
當?shù)仄严甯刹拷榻B,這片谷地處于驢頭山、四方寨和筆架山環(huán)抱中,一直被稱為“下桃花源”,山間還有一條隱沒在叢林中的小道通向更高處的一塊臺地,名叫“上桃花源”。谷底和臺地之間,至今仍有成片的野生桃林,春天來臨,艷若云霞,落英繽紛。
上下桃花源里,曾有30余戶居民世代居住。近年來,為了追求更便利的生活,多數(shù)村民搬出了大山。如今這里僅有兩戶人家居住,一戶姓王,一戶姓李。年屆六旬的李光斌大哥熱情地端出幾杯綠茶,相邀我們坐在門前聊天。他的祖輩姓鄧,曾是古鹽道上的背鹽夫,偶然路過這片隱秘的天地,受到熱情接待,樂不思蜀,當了上門女婿。
徒步涉水武陵人未探之奇險絕美
以下桃花源為界,武陵峽分出上下游兩段,目前下游已稍作開發(fā),而上半段仍保持著原始風貌。
探幽之興正濃,我們選擇了一條最具挑戰(zhàn)性的探訪路線——從武陵峽源頭順流而下,涉水穿越原始峽谷,走一段武陵人也未曾到過的秘境。
抵達出發(fā)點時,向?qū)нf給每人一根竹杖,踏入清澈的河水,涼爽瞬間傳遍全身。這里沒有手機信號,沒有世間喧囂,只有流水潺潺、山風拂面?;秀遍g,我們仿佛成了武陵漁人,蹚水也多了幾分“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超然。
武陵峽總共5段一線天中有4段集中在上游。自上而下,我們踩著青苔覆蓋的鵝卵石,小心翼翼穿過狹窄的五道峽。在陽光也無法穿透的谷底,即使穿著短褲,也被一潭碧水洇濕了褲腳。抬頭仰視,但見兩岸近乎90度的絕壁上幾乎寸草不生,猶有一些灌木虬曲昂揚,展現(xiàn)出絕處逢生的生命力。一處懸崖上水滴像瀑布銀沙滴落下來,同行中有人一聲大喊,水滴便加快加大下泄,形成了獨特的“喊水泉”效應(yīng)。
一道道峽谷如蓮藕相連,清澈的河水深淺不一、時急時緩,應(yīng)是絕佳的漂流之地。四道峽的轉(zhuǎn)彎處形成一處深潭,有人干脆扎一個猛子游起來,有人出峽口后撿幾個石片打起了水漂。此時抬頭,兩岸懸崖的縫隙夾峙著湛藍的天空,猶如一顆藍寶石,更像一只天眼。
走入三道峽之前要經(jīng)歷一處怪石群,大大小小的石頭形狀各異,但棱角均已被億萬年的流水山風磨光了。一塊酷似烏龜?shù)氖^,龜背擱淺在了河灘上,似已甘心如此。一只野山羊跌落在石叢中,僅剩骨架閃著白光。幾只蝴蝶盯著一個小龜殼殘留的肉絲在扇動翅膀。一塊巨石擋住了去路,虧得中間裂開一條縫,僅夠一人斜身而過。這一段路走得人屏氣凝神、膽戰(zhàn)心驚。
稍作休整后,我們一鼓作氣蹚過了三道峽、二道峽,終于看到了高聳的四方寨,峽谷逐漸開闊。3個半小時、約5公里的涉水而行至此結(jié)束。
又見蘭草匍地,間有蝶狀鮮花點綴,引導著我們走到碎石路面上。經(jīng)過一片茂林修竹,眼前豁然開朗,又來到了平坦的谷地“下桃花源”。一棵高大的老桑樹下,熟透的桑葚散落在地,撿一顆放進嘴里,甜到心里。
李大哥熱情地端出農(nóng)家飯,席間,他透露自家的農(nóng)家樂每逢節(jié)假日生意不錯。李大哥對我們沒有“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勸告,他希望我們多多宣傳武陵峽,讓更多人來這里尋覓桃花源。
返程時,我們改走棧道、乘船離開,武陵峽口的中柱峰巍然矗立,令人不禁遙想,1600多年前的武陵人從這里發(fā)現(xiàn)桃花源之后重返人間,再往不復得路,心中應(yīng)有幾分悵然若失。
歷史源流可考辨
幽谷穿行,也是與陶淵明隔空對話的一段旅行。桃花源,究竟是寄托理想的虛構(gòu)之地,還是既有寄寓、又有原型的真實之地呢?
著名歷史學家陳寅恪在1936年的《清華學報》上發(fā)表過一篇《桃花源記旁證》,開篇即言:“陶淵明《桃花源記》寓意之文,亦紀實之文也。其為寓意之文,則古今所共知,不待詳論。其為紀實之文,則昔賢及近人雖頗有論者,而所言多誤。故別擬新解,以成此篇。”他在文中經(jīng)過一番文獻考證后提出:“真實之桃花源在北方之弘農(nóng),或上洛,而不在南方之武陵。”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陶淵明將桃花源的地理位置明確指向“武陵”,我們還是從武陵說起吧。
查檢古代武陵地名,先有武陵縣:春秋時,今十堰竹山縣、竹溪縣一帶的庸國攻打楚國,反被楚滅,其族人大部分南遷,秦并楚后,在這一帶設(shè)置武陵縣,屬漢中郡;晉時,武陵縣已歸上庸郡;后有武陵郡,設(shè)于漢代,在今湖南常德一帶。
歷史學家石泉先生考證,由于人口遷徙等原因,中國古代地名搬家現(xiàn)象比較普遍,造成許多地名相同。如湖南常德一帶的武陵郡,就是從湖北竹山復制過去的。也有歷史地理學者研究認為,古代“武陵”并非專指一地,而是涵蓋鄂西、湘西、渝東的廣闊區(qū)域。
華中科技大學張良皋教授生前長期致力于建筑和民俗文化研究,曾3次赴竹山縣實地考察武陵峽。他認為竹山武陵峽更近乎《桃花源記》原型地,并列出幾條主要依據(jù)。
其一,晉太元年間,中國版圖上叫“武陵縣”的只有竹山。
其二,按古代的信息傳播和交通條件,南陽劉子驥能夠“聞之,欣然規(guī)往”,說明桃花源所在的郡與南陽很近,而與南陽相鄰的郡只有上庸郡。
其三:桃花源人“自云先世避秦時之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而竹山一帶正是朝秦暮楚的古戰(zhàn)場,部分老百姓就近躲進隱蔽的大山中合乎情理。
張良皋為此專門賦詩:“武陵何處覓真源,莫見桃花便泊船。鄰郡若逢劉子驥,問君焉肯到湖南。”
拂去歷史的煙云,陶淵明的桃花源究竟在哪里?可能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答案。而在樸實的勞動者那里,只要給他們一個安寧的環(huán)境,就能創(chuàng)造出真實的屬于自己的桃花源。
如今,竹山縣城的桃花源街區(qū),已成為鄂陜毗鄰地區(qū)一處網(wǎng)紅打卡點,上庸鮮花小鎮(zhèn)雛形已現(xiàn),堵河剪紙、麻家渡綠松石等備受追捧……遠道而來的人們,總能怡然自樂,在這里找到自己心中的桃花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