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網(wǎng)消息 日前,竹山縣桃花源街區(qū)女媧廣場燈火通明,“優(yōu)秀非遺傳承人表彰晚會”在觀眾的期待中拉開帷幕。當竹坪鄉(xiāng)堵河皮影戲第三代傳承人陳中祥與第四代傳承人周承志師徒二人攜手走上舞臺,接過鮮紅的榮譽證書時,臺下掌聲雷動——這份認可,不僅屬于兩位手藝人,更照見了千年非遺的“活態(tài)傳承”。
堵河皮影是竹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自唐代傳承至今,早已融入當?shù)厝说奈幕?。它?ldquo;竹山高腔”為唱腔基底,以“牛皮剪影”為敘事載體將歷史故事、將民間傳說唱進觀眾心里。堵河皮影的傳承,從來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手把手、心貼心”的接力。老藝人陳中祥從四十幾歲起跟著師父學耍簽子,年輕一代的周承志則捧著這份“老手藝”,既要練熟“耍簽子”的精準度,還要琢磨如何讓高腔更符合當代審美。從幕后到臺前,從“學會”到“學懂”,師徒倆的每一步,都是對“工匠精神”的最好注解。
榮譽背后,是非遺從“瀕危”到“新生”的蛻變。此次師徒同臺獲獎,既是對“守根脈”的致敬,更是對“續(xù)薪火”的肯定——它見證了堵河皮影從“瀕臨消失”到“重煥生機”的逆襲:近年來,該縣通過“非遺進校園”“惠民演出”等活動,讓皮影戲走進年輕人的視野;而師徒倆也主動創(chuàng)新,把現(xiàn)代故事搬上熒幕,讓老手藝接上了“新氣息”。
正如晚會上一位觀眾所說:“光影雖小,卻能照見千年;師徒倆的手,不僅傳的是技藝,更是文化的根。”竹山堵河皮影的故事,恰是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鮮活樣本——老手藝有人守,新活力有人添,非遺才能真正“活”在當下。( 張云朝)
